——訪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林蜜蜜團長
作者:晨曦
在京城南郊榆垡鎮一個綠樹成蔭的村道旁,有一幢灰瓦白墻相間,風格仿古式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享譽京城的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所在地。

與團長林蜜蜜相約了幾次,終于在秋季的一個雨天里成行。進得屋內,一襲紅裝打扮的林蜜蜜正在背對著天井,面朝著架在室內的手機直播設備,正式開始了每日既定的網絡傳播黃梅戲。記者隨即環視了十分景致的院內布局,西屋墻上墻下滿是瓜果累累,里屋客廳中堂兩側,兩塊風格獨特的書法匾額中寫道,“鳳鳴九霄春潮涌,蜜語黃梅花盛開”、“高歌百年奮斗路,鳳鳴長樂新征程”,不用說,長樂劇團的企業精神盡在這不言之中。
因為主人正在直播,不便打擾,記者只得靜候她兩小時直播下線時再聊上一番。
“黃梅戲是我今生的唯一,創辦北京長樂劇團延續了我的演員夢想?!?/p>
林蜜蜜的演員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在安慶戲校畢業后,演唱功底俱佳的林蜜蜜就進了安慶市黃梅戲二團,成為一名正式演員。后來,由于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演藝圈的林蜜蜜回鄉跟隨父親從事于營商行業,一干就是十來年。鏖戰在商海世界,林蜜蜜漸漸感覺到自己的最愛仍然是黃梅戲藝術,直到2009年下定決心要到北京闖蕩一片新天地,成立屬于自己掌控的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

在抖音直播中演唱《江姐》片段

在《女駙馬》中飾演馮素珍

在《歲歲杜鵑紅》飾演杜鵑嫂
北京是京劇的大本營,也是評劇等北方劇種獨領風騷的天下。對于沒有任何太多的社會資源的長樂劇團,要在這里把天時地利都不占的地方讓黃梅戲生根、開花、結果,真是談何容易。
困難重重,沒有動搖林蜜蜜堅定不移的在首都文化市場把家鄉黃梅戲做大做強的恒心和毅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場地,主城區的房價太高,林蜜蜜只好在城郊結合部的大興區榆垡鎮一個面積為幾百平方的四合院安營扎寨;沒有上級的經費補貼,林蜜蜜只好自籌經費,變賣老家部分家產,為劇團添置必須的家當;沒有演員,林蜜蜜就從安慶戲校和社會上招兵買馬,壯大充實長樂劇團隊伍。然后,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正式對外宣告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成立。
民營劇團的生存,完全依賴于自我造血功能的增強和提升。很長時間里,林蜜蜜必須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借以增強自己抗壓、應變處置日常事務的能力。在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林蜜蜜身兼多任,既是團長、主演,又是職業經理人,疏通與文化主管部門的關系,打點演出市場的各個環節繁雜事務,這些全都壓在林蜜蜜柔弱的肩膀上,需要她去用心梳理和平衡。
林蜜蜜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平均每年演出總場次都不會低于200場次,演出的范圍不局限于京津冀地區,還應邀遠赴新疆、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陜西等地。去年和今年,受疫情影響,大量的商演合同相繼被迫告吹,劇團經濟效益大幅銳減,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生存。不過,隨著國內疫情形勢持續向好,演出市場已復蘇開放,預計今后情況會大有改善。
“爸爸媽媽的全力支持,是我堅持做下去的動力”
林蜜蜜的父母親原來都是在老家潛山市做企業的老板,不愛唱戲的他們,拗不過安慶戲校畢業做過長時間演員獨生女兒的性子,早在2009年就變賣了二十畝地皮和其他家什,隨著女兒北漂京城重新創業。與很多北漂人員不同的是,林蜜蜜一家可是有著明確的發展目標,那就是,要在北京這個戲窩子里創建一個正規建制的黃梅戲劇團。


父親林斗勝制作的鳳冠堪稱一流手藝
看得出林蜜蜜的父母親都是十分干練的男女強人,母親萬慶華帶著年幼的外孫的同時,攬下了常住在團里的多位演員及自家人的日常生活打理,堪稱“后勤部長”;父親林斗勝把所有的積蓄拿來資助女兒購置演出設備、服裝和道具,為了節省經費開支,精打細算的他竟然學會了制作類似皇后、公主等角色必須用到的頭飾,如果硬買一個像樣的鳳冠至少需要6000多元,而自己制作至多花了五六百塊。除此之外,林斗勝還算是個徹頭徹尾的劇務,外出演出道具裝卸、安裝調試,演出中的道具升降、搬運、置換等活兒都要一一負責。他向記者感言,過去做企業當老板時,哪里受過這么多的“洋罪”!字里行間里滲透著對女兒所從事的行業艱辛深刻理解和支持。為此,林蜜蜜非常感恩父母親的鼎力傾囊相助,自己的劇團之所以辦得風生水起,這軍功章里肯定父母親的一半功勞。
“把經典的大戲唱好了,就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繼承和發揚”
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從創建之日起,身為劇團法人的林蜜蜜就很明確的把劇團發展目標定位于,“繼承和弘揚黃梅戲的優良傳統,著力錘煉自身表演水平,用最精彩的表演,把最經典的作品呈現給首都觀眾”。

在建黨百年慶典上高歌一曲
在推廣劇目安排上,長樂劇團不以數量多少為統計依據,而是始終在黃梅戲“老三篇”(女駙馬、天仙配、梁祝、羅帕記)傳統經典上大做文章,劇團要求每一個演員都必須吃透劇情,充分了解飾演的角色對應特征,力求把所表現的人物演活,演出彩。長樂劇團的演員多屬戲校畢業的科班生,有的是從友鄰其他劇種演出單位特聘或客串的專業演員,普遍學歷較高,年紀較輕,演員綜合素質都很不錯,而且,有的演員還是一專多能型人才,這就為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很快地在首都演出市場脫穎而出提供了良好的力量支持。
另外一方面,民營劇團沒有財政上的補貼作保障,劇團的生存唯有依靠不間斷的高強度演出才能夠維持日常運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演員隊伍的持續穩定,比方去年以來受疫情制約,演出幾乎長期陷于停頓狀態,也就難免個別的演員另謀生路。
縱然前進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困難重重,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依然獲得了超常規式的發展。演出市場如同滾雪球一般,全面在首都市場打開,各類中高規格的演出邀請合同頻頻簽約達成,國家大劇院、長安大戲院等頂級演出場所常常有長樂劇團的出入身影。
“長樂七子,是長樂人主動融入社會,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一種嘗試!
2020年,北京長樂劇團資助培養了分別來自于七個貧困家庭的七個孩子,如今,他們全部安排在安慶黃梅戲職業技術學院深造,一經畢業即為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的一份子。通過如此點對點、定向式的救助,走出困境的不僅僅是受助人,更有其背后的家庭。按常理說,作為正規文藝演出團體的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培養后備梯隊人才,完全可以從一年一度大專院校直接招考。
為何偏偏獨辟蹊徑的救助了七個來自于貧困家庭的孩子,此舉起碼體現了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良好藝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正如林蜜蜜團長所說,為了幫助困難家庭的學生拓寬職業道路,實現人生價值。同時,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戲曲文化,由劇團挑選并資助條件合適的學生,經過戲曲專業院校集中培訓,畢業后包分配,包就業,既體現了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又是一種培養和鍛造人才的新途徑。 現在,七個孩子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已經頻頻登臺展現才藝了,也許還很顯稚嫩憋足,但誰敢否定他們中的誰誰會成為未來舞臺上的佼佼者。

直播吧成了永不落幕的空中舞臺
辭別長樂劇團,已是掌燈時分,雨后的京城空氣清新,夜色更加嫵媚。仰天遙看璀璨的星空,記者好生感慨,不遠處那顆熠熠生輝的小星星,莫非就是正在茁壯成長,快步迅跑的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
微信掃碼加入"黃梅戲迷微信群"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