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老藝術家梅偉慈從藝60多年風采錄
作者:晨曦

光鮮亮麗、氣度不凡的梅偉慈老師
她,十一歲入道,十三歲就嶄露頭角,在黃梅戲這個行當摸爬滾打了60多個春秋;
她,曾與一代宗師王少舫、老藝術家潘璟琍表演共事,從他們那里汲取了黃梅戲唱念做打表演真諦;
她,與黃新德、馬蘭、陳小芳等太多的大牌同臺飆戲,在感受戲曲的魅力同時,也找到了表演的自信;
她,視演員愛如弟子,親如家人,經她指導的演員成名成家,經她排練的大戲叫座叫好;

梅開二度”時,她為“五朵金花”接班教戲,而且一代代省黃的女演員,都跟她學過戲;
為了青年演員快速成長和進步,她曾夜半難寐,給領導發信息陳書千言,坦露胸臆;

省黃小梅花團成立二十周年座談紀念
為了戲曲傳承事業,她,與戲迷打成一片,吃住排練場,以專業的水準打造了一支脫胎換骨的戲迷團隊。


梅偉慈,1948年生,江蘇盱眙人,是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最早獲得國家二級演員職稱的老藝術家。十一歲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學習黃梅戲表演,曾擔任安徽省第五、第六、第七屆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在八十年代后期,星光閃耀的她停下演員的腳步,擔任了劇院青年演員輔導老師和執行導演。退休后繼續返聘擔任專家導師,同時,還在安徽衛視《相約花戲樓》欄目擔任戲曲藝術指導。
年少從藝挑大梁,緣結黃梅六十載;功名利祿何須盼,只求德藝總雙磬。
十三歲那年,梅偉慈就在《打金枝》一劇中扮演公主,她把這位又驕又嬌的公主人物形象刻畫得入骨三分,“小公主”的美譽便不脛而走。天資聰慧的梅偉慈,十分開竅,完全屬于一個在藝術上早熟的演員。在校期間曾主演過:《拾玉鐲》、《打金枝》、《西廂記》、《春草闖堂》、《天仙配》、《紅燈記》和《社長的女兒》等戲。

與一代宗師王少舫先生合作

在戲校參加排練

入省黃首部大戲中主演《紅燈記》李鐵梅

其實,早在二年級時,梅偉慈就在鄭瑤卿、潘柯等名師的指導下,以一出《拾玉鐲》轟動校園內外。1963年底,梅偉慈毫無懸念的擔綱《春草闖堂》劇中主要人物小春草一角。當時,在合肥頂級劇場江淮大戲院公演時,觀眾為她能塑造一個機智、聰慧、潑辣、大膽的小春草叫好一片。從此,不停的演出歷練,更加速了梅偉慈藝術成長的進程。甚至被指定為接待中央首長和各國貴賓前來觀摩匯報演出的重要演員,她所演的劇目已成為藝校的對外保留節目。

赴香港演出廣受媒體追捧
1969年,已經畢業留校的梅偉慈作為優等生,被調到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記得到了省黃主演的首部大戲便是根據樣板戲改編的《紅燈記》,為了飾演好劇中李鐵梅這個人物,梅偉慈與團長潘璟琍千里迢迢專程趕到北京,當面請教京劇名角李維康作藝術指導,加上自身對角色的認真揣摩,這部戲演出獲得了如人所料的成功,成為梅偉慈加盟省黃迅速打開局面的奠基石,同時也鑄就了她藝術水準的新高度。


與馬蘭等在北京中央電視臺錄節目

從藝六十多年來,梅偉慈先后在《紅燈記》中飾演李鐵梅,在《江姐》中飾演江竹筠,在《春草闖堂》中飾演春草、在《黨的女兒》飾演蓮娣、在《陳州怨》中飾演張娥,還在《盼兒記》、《龍女》、《女駙馬》等戲中擔任女主角。其中,由嚴鳳英大師愛人王冠亞執導的《春草闖堂》幾乎就是梅偉慈的成名之作,前后演出不下百余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扮演公主的梅偉慈與馬蘭、黃新德等《女駙馬》劇組赴港演出大獲成功,內地、港媒均給予了極大關注。后來《女駙馬》全場錄像在中央電視臺多次播放,廣為人知,現在仍然作為有關院團復排該劇的作業指導范本。先做演員,后當老師,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樣的豐富藝術閱歷,為梅偉慈擔當重任提供了極大的自信,她先后出任《天仙配》、《女駙馬》、《雙下山》等傳統大戲的復排導演,至今仍然勤奮耕耘在自己喜愛的黃梅戲事業上。
砍柴莫怕魔刀工,臺上光鮮非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且知此事要躬行。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大家看到的都是演員在舞臺上美的形象,卻少有人知,美的背后是怎么煉成的。在舞臺下,一舉手,一投足,一段圓場,一個翻身背后的故事,盡皆充滿著單調辛酸,亦或刺激魔幻般的精彩。

與王少舫、黃新德等同臺演出《女駙馬》

在《女駙馬》劇中飾演公主


前段時間,省黃小梅花團劉團退休,新團長尚未上任,團里有些松解,情急之下半夜里給院領導發信息求助,呼吁加強紀律整頓。由此,足見梅老師骨子里有股較真勁兒。

省黃青年演員趙章偉等在排練中
給小梅花團當指導老師,只能排些小戲,折子戲,目的是教學排練。一個戲劃分二、三組演員,小班教學老師比較辛苦,但學員們可以多學些東西。梅偉慈始終不忘王冠亞老師當年指導自己排練《春草闖堂》時的教導,“學習姐妹藝術,演戲要有人物”。她常常告誡年輕演員勤學苦練,不開小差,少玩手機,把主要精力放在業務上,那怕演一個小角色,都要認真,出彩;要從內心里愛黃梅戲,愛省黃牌子,以省黃演員為榮。

與上海京劇院藝術家王偑瑀等在一起

在安徽衛視《相約花戲樓》工作期間
而今,已經七十四歲高齡老人的梅偉慈,每天早上,照樣與青年演員們演員們練習身段,走圓場等一些基本功,她把這比喻為“風氣”,她說,省黃必須打造金字招牌,出人才,排精品。
身段美,動作規范是梅偉慈長期演藝和教學生涯自覺形成的典范。采訪中,興致來時的梅老師忽然起身一招一式的表演了《天仙配》劇中(路遇)窮漢董永出場的幾個標準動作,并繪聲繪色地講解為什么要那樣表演的理由。她坦言,我們做演員的,一要對得起這份職業,二要對得起臺下的觀眾,把劇本吃透,把被表演的人物內在東西體現出來,不要誤導觀眾。一席話說的滿腔熱忱,感天動地,足顯老藝術家的責任擔當。難怪有的朋友看過梅偉慈指導過的戲后,微信留言道:“臺上年輕人只在我們的眼里,梅老師卻在我們的心里”。

為省黃小梅花團排《天仙配》中的(鵲橋)
退而不休忙勤耕,夜半挑燈對愁眠;傳授戲藝千般苦,戲迷愛戲無貴賤。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蔣建國院長早于幾年前就曾表態,專業是魚,戲迷是水,二者是魚幫水,水幫魚的“互為依靠,互為幫襯”的密切關系。值得欣慰的是,這樣的認知在其領導下的省黃居然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識。
相形之下,早有惻隱之心的梅偉慈愉快地接受了剛剛成立起來的幸雅文化傳媒公司邀約,幫助他們復排傳統大戲《天仙配》戲迷版,這可是梅偉慈從藝以來的頭一遭。梅老師說,九十代年初,她和老藝術家丁俊美給省黃的李文、余順排《天仙配》到臺灣演出,2OO5年給安慶的張小萍、劉國平排過《天仙配》,2O11年給省黃的陳小君、梅院軍,后來還給袁媛、趙章偉、王瑩排過《天仙配》,可他們都是有相當基礎的專業演員。說心里話,給戲迷排全夲大戲《天仙配》,誰會想象到實際的難度有多大。

與戲迷版《天仙配》劇組合影留念
戲迷版《天仙配》演員班底都是沒有舞臺歷練的黃梅戲愛好者,雖說不是“魚龍混雜”,但確實演員素質參差不齊。梅偉慈苦笑著告訴記者,“也不曉得有多難教哦!關鍵是沒有一點演員的基本功,一個動作往往要糾正上百篇,稍一放松,前功盡棄?!笨礃幼?,她為了這部戲還真的吃了不少苦頭。幸雅傳媒計劃這部戲要趕上2020年元旦武漢首演的進度,那段時間,又要兼顧省黃內部工作需要,七十多歲的老人,大冷天的跟著戲迷演員們同吃同住,而且,梅老師從不因為戲迷版就降低藝術水準,就這樣跌跌撞撞的幾個月強化排練,終于在2020年元旦之夜為江城武漢觀眾獻上了一臺完全由戲迷全程擔綱演出的好看大戲,張輝、夏承平、梅偉慈、吳亞玲、孫娟、何云等鄂、皖兩省專業院團名家蒞臨觀摩,武漢暨各大網絡媒體紛紛報道。

指導幸雅傳媒藝員排練中
戲迷版《天仙配》復排上演成功,鑄造了梅偉慈又一個“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創舉。
微信掃碼加入"黃梅戲迷微信群"一起交流。